close

法律四 江貞燕

 

受到《現代文學》雜誌引進現代主義之影響,《劇場季刊》於1965年元旦創刊,以翻譯外國劇本、影劇理論為主,集結在台與分散世界各地有志之人,意圖將現代主義也帶進影劇界。

 

首任國光劇團藝術總監貢敏,亦是台大總圖《劇場季刊》的捐贈人,在《文訊》第三十二期的〈泛談幾種曾具影響力的影劇雜誌〉文中,提及《劇場季刊》對當代的四點具體影響,說明了《劇場》的整個歷史定位:

「第一,『劇場』不遺餘力地引進現代主義的影劇作品,不讓美術、音樂、詩歌等專美於前,使我國影劇的發展,亦晉入現代的範疇。

第二,由於大量現代主義經典之作的衝激,使一向保守且為商業電影壟斷的我國影壇,逐漸有了藝術的覺醒。

第三,樸實不羈的編排,卻具生命力與質感,既粗糙而又鮮活,為以後雜誌界的編排,樹立了一個新的模式。

第四,遠在有「電影圖書館」之前,即負擔起「電影圖書館」的使命,主辦了好幾次電影發表會,以及現代劇的演出,為後來的實驗電影及劇場開了先河。」

 

其中第三點所提到的「編排」,我自己初翻《劇場》時,對美術編輯的新潮風格印象深刻,非常有設計感,但貢敏為它下了「樸實」的評語,也可以說是非常中肯。比較當時各種雜誌,多半在標題等,放一些藤蔓、花卉、幾何圖案,或在字型上做變化,相較之下,《劇場》從一到九期,不論目錄、內文或大標題,都僅使用細明體(只有一次例外),因為是影劇雜誌,所以放置許多照片,除此之外幾乎沒有什麼美化的圖案,版面清爽、簡單許多。

  

至於「不羈」,《電影欣賞》第七十二期,許碩舜訪問《劇場》編輯之一的邱剛健,談到唯一的美編黃華成,許問:「那些字翻來翻去的,也是黃華成弄的囉?」邱剛健答是。「翻來翻去」也用的非常傳神!黃華成在《劇場》裡善於使用翻轉、縮放文字大小、亂續排放的技巧,將中文字和英文字串當成元素,排列組合成標題,非常厲害。

 

另外,仔細翻閱,也可以再雜誌裡面找到一些編輯與讀者對話的訊息,不論是徵稿或廣告,都別具巧思,呈現出《劇場》獨有的風格,有一點瘋狂,內涵卻冷靜智性,有時候又幽默到你忍不住拍手,令人著迷!

 

以下就一到九期,細看《劇場》的編輯風格轉變。

 

第一期:

標題大量使用簡單的文字排列,但字體大小上並沒有很極端的變化,呈現較簡單的趣味。在廣告方面,有出現少量的其他雜誌的廣告。而在排版上則有在文章開頭,為標題處留下大片、不定面積的空白的風格,此風格一直貫穿整個《劇場季刊》。

此外,《劇場》的另一大特色,就是所有頁碼均只印奇數頁,而且不是放在頁角,而是放在頁邊的中間。

1-1 1-2

 

第二期:

延續前期的大字排列,加入一點點的變形,像是多字重疊、特殊的標題幾何圖形設計,或者字塊形狀的安排,標題常向下對齊。另外在廣告的地方,也出現了《劇場》主打自己雜誌的訂戶邀約,文末的「謝謝」有一種逗趣。

《劇場》裡面找不到發刊詞,真正像是編輯對讀者談創刊理想的,大概就是這期裡出現的。每位編輯各寫了一段話。

2-3 2-2

 

第三期:

仍然很少出現標題置中的安排,不是向上就是向下對齊,也可以看見標題配合照片佔滿文章第一頁的配置,訊息傳達強而有力。這一期也出現了少量倒著長的,和許碩舜所說「翻來翻去」的文字。

3-1 3-2

 

第四期:

這一期最精采的是一連登了好幾則很口語的廣告,都是針對其他雜誌。我第一次看到「球類雜誌」那則,還以為是內文的末段,有一點無厘頭的廣告語,這或許也是吸引消費者目光的辦法之一?

4-1 4-2

 

第五期:

出現了黃華成翻來翻去的大絕招,翻到頭暈,好幾個標題不認真在腦子裡重新組合一下,完全不知道是什麼題目!這期的第一篇〈美國地下電影〉就是一個很大膽的設計,將慣常使用的頁首留白用在版面下方,試圖營造符合標題的「地下」情境!這一期也出現了《劇場》的邀稿廣告,有一點哀怨的語氣令人發笑,至於其他的邀演廣告,則維持一貫的口語風格,版面簡單。

第五期也有一個歷史性的意義,就是黃華成在這期正式登了〈大台北畫派宣言〉,洋洋灑灑列了81條,但整個大台北畫派其實就黃華成一人。

5-1  5-2

 

第六期:

翻轉標題還是存在,但比起上一期,少了許多,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有讀者抗議看不懂。出了更高竿的標題設計,利用標題字之間的留白,或意像排列,呈現出強烈的設計感。

6-1  6-2

 

第七、八期:

合訂本,目錄的旁邊就寫了一整頁的編輯呢喃,我自己非常喜歡這一頁。本期也有字被打散到讀不懂的標題,其他的風格也都和之前幾本差不多,比較沒有特別創新的部分。

7 

 

第九期:

這一期是作者論專輯,一翻開就是好幾頁的黑白劇照。標題幾乎都是向上對齊,大標題整整齊齊用粗黑細明體標好,不再有倒著放橫著放或其他亂亂放的字,本期也出現了從未出現的偶數頁碼。

8-1   8-2

 

 

 

當時,《劇場》的編輯人員中有支持社會主義的陳映真、劉大任等人,他們認為,應該要做成一本比較有社會主義意識的刊物,邱剛健等人則認為,《劇場》的發刊是為了要引介現代主義進來,社會主義的東西也可以放,但不能全以此為主。「我那時候在《現代文學》發表過一首新詩,內容和形式當然是比較現代主義的樣子的,……我和劉大任在街上聊天聊到這首詩,他就告訴我:有一天我們會在戰場上見面,這裡指的戰場是指真刀實槍的戰場。這就讓我有一點茫然,不知道怎麼辦才好,只好笑一笑。」邱剛健在《電影欣賞》雜誌的訪談中,提到這段故事。

 

之後陳映真等人離開《劇場》,雜誌的編輯人員因而減少,最後《劇場》在第九期的作者論專輯後停刊。之後雖然也有人想循《現代文學》的前例復刊,但終未成功。

 

有一次找資料時,和總圖的王禧先生討論了《劇場》的出刊時間等等問題,他帶我直接到地下室的專藏文庫裡,看第一、三、九期的《劇場》。王禧先生從貢敏先生的專藏書架上取下頁邊都已經缺角、泛黃了的《劇場》,然後坐在圓桌前翻給我看,「妳看妳看,這本雜誌以前是很前衛的,頁碼都印中間哪。還有它的封底,字還是故意印反的。」一邊興致起來,想要翻一個名字很長的「當代玉女明星」的劇照,讓我驗證一下她的美貌。

 

我一邊翻閱從第一到第九期的《劇場》,除了驚嘆於內容的充實(現在再讀,依然非常精采),也從那時候第一次意識到了《劇場》的美術編排對當時的衝擊其實是遠遠超出我想像的巨大。王禧先生提到的「叛逆的封底」,我後來也在貢敏先生的文章裡找到一樣的說法,這在我看來是很尋常的設計,市面上的雜誌慣常使用這個技巧,只是翻轉一下而已,但《劇場》卻是台灣當時唯一這麼做的雜誌,或許可以說是引領雜誌編排設計風潮的第一人也說不定。

 

當年的《劇場》編輯人員,除了致力翻譯外國著作,也將國外雜誌的設計風格,運用在自己的刊物上,實踐了內容與形式創新的雙重理想,也使當時因《現代文學》的發起,而在台灣現代主義浪潮裡迅速萌芽、茁壯的雜誌界,同時關注到雜誌編排的美感。

 

在安靜的地下室裡翻動書頁時,手指滑過那些上了年紀的紙張,那個粗糙的觸感,因為這個發現,突然像是歷史的聲音,向我自己傳達了時代裡最真實的力量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odern982 的頭像
    modern982

    普通讀者變形記@普通教室303

    modern9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